「等」到痛 並非每種運動創傷都是因為該運動所需的動作所引致的,有時候傷病的出現可以是從靜態開始。保齡球運動就是一個例子。 先考考大家:「請問保齡球跟下例的體育運動有何不同?足球、排球和羽毛球。」答案是以上三種皆是「落場便要拼」的,而保齡球則比較靜態。保齡球考驗球手的集中力,他們要有穏定的情緒,要克服緊張的心情,因為比賽中大部分時間,他們都是在觀看著對手的表現,比較自己的分數。簡而言之,等待的時間比真正打球的還要多,這對運動員的心理質素要求甚高。射擊、桌球等運動亦有類似的特性,它們同樣地會為運動員帶來等候時的壓力,並製造緊張的情緒。 一個時常在比賽中承受緊張情緒的運動員,跟一個在辦公室忙得不會鬆弛的白領,命運可能是一樣的:他們都可能得到「壓力性頸痛或頭痛」。事實上,我們的肩頸肌很受情緒影響。大家有否留意,當你緊張時,肩膊往往是不自覺地聳起來的,這是由於肩頸肌肉不由自主地繃緊起來,把肩膊強行拉起。這種長期的肌肉緊張,當然可以帶來頸痛,亦可以因為這些肌肉與頭部皮膚之間的神經聯繫,而引起頭枕部、頭頂、額角,甚至眼眶的疼痛。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m.koreastartw.com/zonghe/312091642.html
- June 3, 2021
按摩咒
按摩咒 記得以前到過內地一所中醫院的推拿科觀摩,看見牆上有一張告示:「推拿以治療為目的,請不要為求身心舒適而要求醫師增加推拿時間。」 推拿也好,按摩也好,所指的都是一種以手法為主的治療方式,不過它們的起源不同,理論亦不同。推拿和按摩,當中包含不少學問,是一門專業的治療方法,不單是中醫師,我們物理治療師也會應用到。我們都以治療為目的。 以治療為目的,按摩的時間並不長。專業的治療師會對症下藥,針對患處,時間恰到好處。我從來沒有見過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需要為病人按上兩、三小時。不過坊間確實有很多人按摩按上癮,過份地依賴按摩,動輒也要按上數小時,不按不快。他們聲稱自己很「受力」,追求大大力的按摩師。按摩師力氣不夠,他們會不滿意。 當這些很「受力」的病人來到我手上,我有甚麼感覺?可憐。我覺得他們很可憐。當我為每位病人檢查後,對他們的身體狀況,我心中有數。我會怎樣形容這些的軀體?只能說,從頭到腳,沒有一處是好的。 凡事應適可而止。藥吃過量會中毒﹔飯吃過量會過飽。按摩或推拿,從它們的發明至演變,無論是甚麼學說、甚麼理論,都沒有說過愈大力愈好,或者時間愈長愈好。科學一點,強烈的手法當然能夠即時舒解繃緊和勞累,但同時亦會製造新的創傷,因此如果過份依賴的話,身體根本來不及復元,最終只會變得愈來愈緊,於是只會愈來愈求大力,自始便墮入這個惡性循環的魔咒中,走不出來,相當可憐。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web.cheers.com.tw/issue/2019/depression/article/sport.php
- December 18, 2019
手腕中的三角軟骨(下)
手腕中的三角軟骨(下) 他臉色一沉。當然,大部分病人都不想接受手術。他傷了的正是手腕中的三角軟骨。 這塊小小的軟骨,藏在手腕關節中靠近尾指的一側,假如在運動或意外中弄傷了它,手腕的活動便會受到很大影響,某些動作更會出現痛楚,包括用手掌支撐身體、扭手腕、用力按東西或提重物等。詳細的病理上次已經談論過,今天說說如何治理。 軟骨的創傷,修復的時間比其他軟組織都要長,而且還要視乎受傷的程度。它可以是少許破損,亦可以是破裂的部分剝落,並浮游在關節腔中。這樣的一塊障礙物自然會令手腕活動受限,並造成持續的發炎和腫痛。無論如何,等待軟骨復原,必須讓手腕有充分的固定和承托,這點非常重要,因為過量的活動可能會影響它的康復,甚至造成更大的破壞,情況就如骨折後要「打石膏」一樣。不過,三角軟骨受損,我們可使用一些現成的腕托,以支持腕部並限制它的活動。戴腕托的時間可能長達數個星期。 戴著腕托的日子,我們亦會進行其他治療,目的是控制發炎和腫脹,以及治理相關的傷患。不錯,於一次意外中,我們甚少只傷及單一的組織。扭傷也好、跌倒撐傷也好,不可能只弄傷三角軟骨,而手腕的其他結構能安然無恙。在這類意外中,同時傷及腕部韌帶和肌腱十分常見,因此治療亦不應把它們忽略。數星期後,我們會視乎情況而開始手部鍛鍊,使它回復原來的力量。然而假如破損了的軟骨仍然對生活有很大影響的話,最後,我們得考慮以微創手術來把它清除了。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blog.beauty-place.com.hk/%E6%89%8B%E8%85%95%E7%97%9B/
- November 20, 2019
高足弓:扁平足的相反
高足弓:扁平足的相反 高足弓,正是扁平足的相反。 要解釋何謂高足弓,讓我從扁平足的概念說起,畢竟大家對扁平足這名詞較為熟悉。首先,所謂扁平足就是足掌內側缺少了健全的『足弓』,這個本來應像拱橋升起的部分,變得如鴨掌般塌在地面上,所以被稱為扁平足。形成扁平足的原因,多是因為足掌的骨骼結構太薄弱,支撐不了這條拱橋,因此承受不起體重而被『壓扁』了。 高足弓,正好相反。高足弓這名稱表達得相當清楚,意思是足弓部分比正常為高。從外觀上,要辨認高足弓有時並不困難:看看『拱橋』曲起的程度是否高於正常?當然,要有比較才能定義它是否偏高。但無論如何,形成高足弓的原因亦正是扁平足的相反:它是因為足掌骨骼架構缺乏柔韌性,足掌小骨之間的關節過份堅硬,使足弓變得欠缺彈性。沒有彈性的足弓,就如一條堅固的拱橋,永遠都是高高的撐著身體,但這絕非好事。 足弓之所以被稱為足弓,是因為它應有彈弓的特性,能像彈弓一樣承受壓力,有避震作用。彈性喪失了,就如汽車壞了避震器。步行、跳躍時的跌盪和衝擊,都會直接傷及足部,使之容易患上足跟痛、前足底痛、足繭等毛病。對於高足弓,物理治療方式主要有兩個重點:一是配戴合適的軟身鞋墊作舒緩之用;二是以手法鬆解過度堅硬的足掌結構,以回復柔韌性來承受跌盪。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s://kknews.cc/zh-hk/health/oq96jk5.html
- July 8, 2018
生理弧度
生理弧度 產品銷售廣告從床墊到枕頭,從咕臣到座椅,很多都標榜著符合人體工學設計,配合腰椎、頸椎生理弧度。「生理弧度」,漸漸成為了廣告術語。 所謂生理弧度,本來是一個醫學名詞,指的是人體脊柱從側面觀察時,應該呈現一定彎曲的弧度,而並非像木柱般筆直的。頸部和腰部這兩部份便應是向前彎的,即是該弧是向前方突出的。由於此形態是正常骨骼理應呈現的,因此我們稱之為天然弧度,或生理弧度。 生理弧度這標準形態十分重要,它使一塊一塊的椎骨排列成良好的力學架構,就像拱橋的弧度,工程師必須計算精確,橋才建得穩固。同樣道理,人體脊柱的生理弧度,使人的體重能平均地分佈於脊椎不同節段,令脊骨保持健康。不過,部分人的長時間坐、彎腰太多,以及其他不良姿勢都會使生理弧度隨年消失,脊柱變直,於是受力再不平均,某些節段承重過度而出現秏損,這就是很多腰頸椎疾病的起因。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www.cda.org.hk/index.php/news_f/detail?lang=tc&id=141
- February 11, 2018
寫字久,掌背痛
寫字久,掌背痛 我有一位病人,他是應界文憑試考生,亦是我的好朋友,雖然我們年紀相差甚遠。 文憑試,大概相當於以往的會考或高考吧,是中學生要應付的一場大戰,能否升讀大學全看這一仗。公開試,對我來說已是遙遠。時代變遷,今天的考試跟以往確不同:形式、內容和程度等原來已經起了革命,而且現在差不多每位考生都要找補習天王、天后惡補一番,科科要補。最荒謬的還是他們一籃子的宣傳賣點,竟然會有說服力。 有一點卻沒有變,就是數個小時的試卷要不斷寫、不斷寫,分秘必爭。手,很累。然而這位年輕人於每次考試時拼命地寫上一、兩個小時後,手不單只會累,掌背還會很痛,痛得難以寫下去。累,一般都是因為肌肉過勞,可是手掌背是『皮包骨』,肌肉不多,因此假如是書寫時間太長而引致肌肉疲勞,痛的不該是這裡。還有一點跟肌肉毛病不同,就是這種痛楚是摸不到的,即是無論甚麼時候用力按壓掌背,你都不會發覺裡面有何不妥,只有寫字久了,火灼般的疼痛才會出現。 原來這又是神經線被壓逼所造成的問題。這次不是頸椎或腰椎的神經線了,而是支配手掌背皮膚知覺的表層神經。這條表層神經線,穿越手前臂的肌肉間,因此假如書寫時太過用力握筆,或者握筆手勢不當,又或是時間太長,它是會被緊緊地壓著的,繼而引發前臂至掌背的灼痛。了解到這個病理,我們物理治療的處理方法,當然不會針對掌背,而是針對壓著神經的前臂肌肉群,要減輕它的繃緊。同時,改正握筆手勢亦相當重要。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s://share99.com/how-to-teach-proper-pencil-grip-to-kids
- February 4, 2018
高科技機械臂
高科技機械臂 被瓦礫壓著救不出來,醫生要在災場進行即時截肢,犧牲手腳,保住性命;救了出來,如果四肢壞死,也要截肢。這些場面,慘不忍睹。少了一手、一腳、以今天的做法,多會裝上義肢,讓病人在外觀上和生活上靠向正常。病人裝上義肢,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和學習使用,這個訓練病人的重任,多年來都落在我們物理治療師身上,我們是專家。 記得看過一則新聞,話說外國有科學家研發了直接由大腦控制的機械手臂,並在猩猩身上測試過,效果不錯。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發明將造福脊髓受傷的病人。因脊髓受傷而癱瘓,大腦的指示根本不能傳至四肢,因此就算有更強的電子機械臂,它收不到訊號,也不會動。如今的突破在於新發明能夠直接接收腦部的指示,叫機械臂舉便舉、放便放。鏡頭中的猩猩,拿杯喝水,速度跟使用傳統的機械臂相若,叫人嘆為觀止。 驚嘆西方醫學的成就,叫人肅然起敬的是每項革命性的突破:從基因科學、幹細胞研究、推陳出新的手術方法等等,不斷地改變世界。一個醫學領域能永遠抬頭,是因為它永遠與時並進,緊隨世界而改變。這份精神很值得任何醫療界別反思。事實上,需要明白這個道理的又豈止醫療範疇,其實任何行業,只要是原地踏步,不思進取,很快便會被淘汰,縱然你曾經是如何輝煌過。古往今來,太多例子吧。 截肢後的復康和使用義肢的訓練,我們從來都是專家。今日是傳統義肢,是高科技機械臂,明天肯定是生物科技,是人工智能……我們的角色又會怎樣改寫呢?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s://kknews.cc/news/83vm5o4.html
- January 21, 2018
肩痛與肺癌
肩痛與肺癌 最後,阿強的媽媽因肺癌離開了。 阿強是我的好朋友,相識廿載。一年前,阿強叫他媽媽來找我,因為她有頸痛。我已經很久沒見過強媽,第一眼再見到她,覺得她實在老了不少,但那份和藹可親的感覺依舊沒變。記得小時候每到阿強家裏玩,靚湯、西餅、甜品必定準備就緖,強媽相當好客。 這次她來到診所,為的是肩頸後方的痛楚。這痛楚表面上跟一般肩頸痛差不多,不過經我了解其病情和病歷後,我發覺有點不對勁。我將強媽轉介專科,檢查結果是她得了肺癌。 我說這個故事,並非要嚇怕大家。千萬不要以為肩痛就等於肺癌。我只想帶出一個訊息,就是人體內臟的毛病,是可以表現得像一般的肩頸痛或腰背痛的,我們稱這種從內臟引發到身體其他部位的痛楚為「牽涉痛」(referred pain)。內臟問題所引起的牽涉痛有大概的規律,例如腎病會會引起腰兩旁痛楚;心臟問題可引起左胸和左手的痺痛;肝和胃則會產生中背部的不適等。而強媽的肺病,則表現出如火灼般的肩頸痛。 由內臟引發的牽涉痛,雖然看似普通的肩頸和腰背筋骨毛病,但其性質就有很大差別,有經驗的物理治療師很快便會分辨出來:常見的筋骨問題所引起的痛楚大多具有「機械性」,即痛楚多與身體的活動和姿勢有關,例如步行時才會痛、彎腰時才會痛等,因為病源畢竟在骨骼、關節處;反之,內臟問題的痛楚則多與活動無關,有時甚至在休息和睡覺時才最覺劇痛。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s://kknews.cc/zh-hk/health/eay2vqn.html
- January 14, 2018
神經線受壓
神經線受壓 手部麻痺可由頸椎神經線受壓所引起,這點很多人都知道。支配手部感覺的神經是從頸椎關節伸延出來的,而頸椎關節可因退化而出現骨質增生,即骨剌;又或者因椎間盤突出,即一般人所謂的軟骨突出,而把神經線壓著造成麻痺,這點很多人都知道。 然而,大部分人都以為只有骨刺和椎間盤突出才會把神經線壓著,這並非完全正確。椎間盤位於脊柱部位,而骨刺亦是生長於脊椎關節處,因此它們會壓著的一定是神經線的起端,亦即神經線的「根」部,所以我們稱這情況為「神經根受壓」。 但除了神經根部會被卡壓之外,沿著整條神經線的路徑上,可能被壓著的地方有很多。大家試想像,當頸椎神經從頸椎伸廷出來後,一直伸到肩膊、手臂、前臂以至手掌和指末,中間穿過很多組織,包括肌肉和韌帶等。在這漫長的路途上,任何一處產生的壓力都可以將它壓逼,導致往後路線上的麻痺。不同部位的卡壓會有不同的病名,但它們的疾病機理大致相似。 這種頸椎神經受壓的原因,最常見的莫過於被肌肉壓著。都市人常因長時間工作,精神壓力、不良且持續的低頭姿態等,引致肩頸肌肉過勞。過勞會造成肌肉繃緊,甚至厚化。繃緊或厚化了的肌肉組織,會緊緊地逼迫著從它們之間穿過的神經線,這樣除了會造成麻痺外,肩臂部份的肌肉亦會時常不適,感覺疲累,就算睡眠過後也好像沒有休息過似的。對於這種病症,物理治療的原則是先鬆弛有關肌肉,然後再鬆解它們與神經線之間的黏連,以消除其不良壓力。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s://www.ihealth3.com/%E5%B8%B8%E5%B8%B8%E6%89%8B%E9%BA%BB%E8%85%B3%E9%BA%BB%E4%B8%8D%E8%83%BD%E5%BF%BD%E8%A6%96%E5%8E%9F%E4%BE%86%E9%83%BD%E6%98%AF%E4%B8%80%E7%A8%AE%E7%97%85%E7%B6%93%E5%B8%B8%E6%89%8B%E9%BA%BB%E8%85%B3%E9%BA%BB%E7%9A%84%E6%9C%8B%E5%8F%8B%E4%B8%80%E5%AE%9A%E8%A6%81%E7%9C%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