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泰物理治療診所

| EN

跑步減肥跑多久?

跑步減肥跑多久? 透過跑步來減肥是一個常用的方法。你們或許都聽過,每次起碼要跑上三十分鐘才能有效「燃燒脂肪」。這說法是正確的,但大家對其原理卻常有誤解。 不少人以為跑步時間到達二、三十分鐘後,身體才開始消耗脂肪來製造能量。但其實身體選擇消耗哪種「燃料」並非由運動時間來決定的,而是取決於運動強度,亦即跑步的速度。在低速時,身體會燃燒脂肪;高速時則燃燒糖份。因此,跑得太快,身體只會運用糖份,減不了肥;但太慢的話,雖然能夠不斷消耗脂肪,可惜速度有限,恐怕就算跑了很長時間也得不到明顯減肥效果。所以,我們要選擇以「中等」速度來跑,這時身體會同時燃燒脂肪和糖份。如此持續45分鐘以上,加起來的脂肪消耗總量才稱得上是減肥。 要計算出所謂「中等」跑速,大家可用以下方法:首先要計出自己的「最高心跳率」。方法是將220減去你的年齡。例如你40歲,便要將220 – 40,得出的180便是你的「最高心率」。然後再將「最高心率」乖以60%,即將180 x 60%,得出108。「108」便是你的目標心率。想有效減肥,跑步時的心跳必須達致每分鐘108下左右的範圍。 我們都知道,靜止時心跳大概為每分鐘60至80下。當跑速提升時,心率自然會增加。換言之,你必須測量著自己在跑步時的心跳下數,當它達到目標範圍時,你便要保持著這個跑速,因為這時身體燃燒脂肪的效率是最高的。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www.dianxinqiche.com/dmkt/8450.html

假肩周炎和網球肘

假肩周炎和網球肘 肩痛,不一定是肩部有問題;肘痛,也不一定是手肘有毛病。因此,不要說肩痛就是肩周炎;肘痛就是網球肘。其實,它們可能都是「神經線張力neuro-tension」所造成的惡果。 支配雙臂及雙手的神經線從頸椎伸展出來,一直延至肩和肘,直達手腕和手指盡處,途中穿越大大小小的肌肉群。有時候我們因工作過勞、精神壓力、姿勢不當等因素而導致頸、肩,甚至手臂肌肉變得繃緊,因而緊緊地拑壓著穿過其中的神經線。當這些神經線被這樣長期滋擾著,它們便會引起肩膊或手肘的疼痛,甚至手臂的麻痺。這些感覺,表面上看似肩周炎和網球肘,但實際上是要用鬆解頸部神經張力(neuro-tissue mobilization)的方法才能把它根治的。 記得在大學時,老師就是這樣的教導我:「當遇到肩痛和肘痛病人時,記緊一定要檢查頸椎,因為病源可能就在那裏。」 初時我不信,但隨著臨床經驗的累積,不得不信。正如上述的頸神經線張力問題,便有可能引致疑似肩周炎或網球肘的痛楚,甚至手部麻痺。在物理治療的概念中,原來頸椎健康較差的人,會特別容易患上肩和肘的毛病。大家不妨訪問身邊的朋友,不難發現,例如左邊頸特別差的人,他們的左肩或左肘也會較差。同側的頸和上肢毛病尤如套餐一樣,一併送上。它們之間的互動關係,主要是來自神經之間的微妙牽連,稱之為「頸椎綜合症」。治療這種套餐式的毛病,重點要放在頸椎。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s://www.google.com/imgres?imgurl=https%3A%2F%2Fviewmedica.com%2Fimages%2Fthumbslarge%2Fcervrad_1280.jpg&imgrefurl=https%3A%2F%2Fspine.memorialhermann.org%2Fconditions%2Fcervical-radiculopathy%2F&tbnid=6hXACdv0b7yfVM&vet=1&docid=Hd9FAzRXmIb1DM&w=1280&h=720&itg=1&q=cervical+nerve&hl=zh-HK&source=sh%2Fx%2Fim

柏金遜步行訓練(下)

柏金遜步行訓練(下) 上週談到柏金遜症病人「行得慢,步幅小」的癥狀,而這種癥狀可透過「視覺提示訊號」的步行訓練來改善。今天我會講解另一個訓練模式──「聽覺提示訊號」,用以改善他們的另一主要病癥。 徐了「行得慢,步幅小」外,其實柏金遜症還會使人步行節奏出現混亂。他們多會愈行愈急,即是每步之間的時間並不是均等的,而是愈來愈促,但步幅仍同時愈來愈細,因此很快便會停了下來,需從新起步。要使他們踏步的節奏回復正常,我們得使用「聽覺提示訊號」,方法是運用一部拍子機,讓它「噠、噠」的打著拍子,物理治療師會根據評估來調好速度,讓患者跟隨著節拍來提步。透過聲音的訊號所帶來的刺激,他們腦部操控踏步時間的能力就會得以改善,速度因而會變得較為平均。假如沒有拍子機,數拍子、拍手或播放帶有明顯節拍的音樂亦可。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kknews.cc/news/gygkggl.html

柏金遜的步行訓練

柏金遜的步行訓練 談起柏金遜症,一般人會聯想到「手震」。其實除了手震這癥狀外,他們還有另一主要病癥 ──「步態失調」。柏金遜的步態失調是「行得慢,步幅小」。然而這種「慢」跟我們在公園散步的「慢」很不一樣:他們起步相當艱難,從靜止至踏出第一步往往要花上很大心力;而且步幅細小,並且會愈來愈小,最終會停了下來,需從頭再起步。他們往往走上十多步便要停頓一次,步行變得斷斷續續。 針對上述的步態失調,物理治療的神經系統科專項會採用一種很神奇的訓練方法──「視覺提示訓練」。我們會先在地上劃上多條顏色橫間,每條橫間相距約一尺半至兩尺,如斑馬線般並排。患者看著地上的間條,步行時每步必須跨越它們,腳掌不得踏在間條上。這樣利用橫間給予病人視察上的提示訊號,刺激他們控制舉步的能力,大大增加了每步的步距,使「行得慢,步幅小」的問題得到改善。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www.drchungchunpong.com/hk/sharing/86-2017-10-18-06-33-59

柏金遜的僵硬

柏金遜的僵硬 一連談了兩週柏金遜,這回是第三篇,總結。 柏金遜是一種神經系統的退化疾病,因此它屬於我們物理治療神經科專項中的一個常見病類。除了手震、步態失調之外,它的另一典型病癥就是「僵硬」。 柏金遜症影響神經訊號的傳導,使肌肉控制變得遲緩,久之身體漸見僵硬。最明顯的就是面部變得木無表情﹔另外,軀幹和四肢活動也會受到影響,例如向左、右轉身會有困難﹔而最典型的癥狀就是他們駝背的姿勢,這是由於步行時,僵硬的肌肉使盆骨及身軀活動減少,久之形成向前彎曲的駝背站姿和步姿,這當然有別於因年長骨骼退化所造成的駝背,或因壞習慣而造成的「寒背」。 面對「僵硬」所帶來的肢體不靈活和駝背的外觀,患者需透過藥物,再加上我們的軀幹活動訓練,以及站姿和坐姿矯正運動來治療,並得持之以恆,才能有效地改善癥狀。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22329/香港藥學服務基金-柏金遜症-22329/淺談柏金遜症

別怪枕頭

別怪枕頭     枕頭,常成了代罪羔羊。     有一類頸痛,其痛楚往往在睡覺時最明顯,擾人清夢,又或是睡醒後更覺不適,頸部僵硬。患者先會怪責枕頭,認為是它累主人「訓壞頸」,於是枕頭成為發洩對象,被捨棄換掉。主人換上健康枕、波浪枕、磁力枕……但結果一樣如是。     其實問題不在於枕頭,而是在頸椎本身。當頸椎退化,頸椎病發作時,夜半和清晨時份往往是最為不適的,無論你用甚麼枕頭。頸椎病多是頸關節炎,這種炎症的特色,是在靜止狀態,如睡覺時,會使關節腫起來,繼而發出痛楚和僵硬感。因此關節退化才是原兇。     頸關節退化的原因不在於枕頭,亦不是睡姿,而是我們日間的工作,長年累月所帶來的勞損。換言之,它雖會造成夜間和早上睡醒時的不適,但原因還是日常生活和工作呢!因此要改善問題,應從白天著手,改正不良姿勢和工作習慣,並得正確求診以治療關節炎症,如此才會令睡眠回復正常,而非將心力放在枕頭之尋尋覓覓。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s://m.588ku.com/sucai/11784285.html

年紀大了,脂肪薄了

年紀大了,脂肪薄了 很多人都聽過「足底筋膜炎」這個病名,亦知道這會引起足跟疼痛,即足底後方的痛楚。導致此病的原因,很多人會歸咎於一些先天的足型問題,如扁平足和高足弓,因為這些毛病會使足底筋膜長期被拉扯或過份受壓,使之發炎;另一方面,人們亦明白到不良的步行習慣對足底筋膜的壞影響,例如愛穿高跟鞋、長時間步行或站立等。然而較易被忽略的是以下這因素──年紀大了,脂肪薄了。 哪裡的脂肪薄了?答案是足底的脂肪墊。人類雙腳步行,為了減輕走路時承受的震盪和壓力,足掌底部長出了厚厚的脂肪層,稱為脂肪墊,於後跟下最為豐厚。那兒的皮膚也是較厚的:摸摸它,感覺也像鈍一點。脂肪墊的功能就如「咕臣」一樣,減低足部受力。但人隨年長,這片脂肪會自然地消退變薄,令其「咕臣」效能大減,走路時筋膜便受罪了!由此可解釋,為什麼患上足跟痛的人多是中年以後的吧。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s://humanhealth.com.hk/zh-hant/healthinfo/info_detail/24/

如何量度拐杖高度

如何量度拐杖高度 家中如有長者使用拐杖,不妨幫他檢查一下拐杖高度,因為在我遇見的病人中,不少拐杖高度並不正確,這樣很容易引致跌倒。 長者用拐杖,目的是保持平衡。對因年長老化而導致平衡力減退的老人而言,拐杖幫助甚大;對於影響平衡力的慢性疾病,如中風、柏金遜、糖尿病和眼疾等,一支好拐杖更為重要。 長者拐杖,一般都是單支使用,垂直提拿,以較有力氣的手握著。款式有『士的』、三腳拐和四腳拐等。但無論那一款,量度高度的方法都是相同的:首先,杖柄的高度要調至大腿上方的『股骨大轉子』位置,即大腿骨(股骨)外側的骨頭隆起處,約在褲子兩旁的褲袋附近,只要用手摸摸,不難感到大腿皮下這處硬骨頭。當拐杖柄調至此高度時,用手握著它,手肘應是微曲的,約為20至30度左右,而肩膀亦無須聳高來遷就,這便是最理想高度,步行起來應是最自然,最穩定的。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read01.com/zh-hk/GozKEE.html#.X3vtp2gzbIU

用兩個枕頭

用兩個枕頭 有一種頸痛,源自頸椎關節炎。此病的特色,就是假如頸部靜止太久不活動,例如睡了一整晚後便會更覺僵硬不適。當然,睡著了我們不可能活動頸部,但其實可以透過多些轉變頸部位置來減輕僵硬。 很多人都習慣於半夜睡醒一、兩次,不妨在再次入睡前,調節一下枕頭高度,讓頸部可以在不同角度下休息。方法是準備兩個枕頭,可以是一厚一薄的﹔你先用其中一枕來入睡,另一個則暫放床邊。在每次半夜睡醒時,可把兩個枕頭交替,或把它們疊起來使用,然後再睡,這便可以改善早上起床的頸部不適。如果只有一個枕頭,那就另外準備一條疊起的毛巾,用作墊在枕下,效果相同。不過合適的枕頭高度因人而異,無論單獨或疊起來使用,若情況未有改善,甚至產生不良反應,那便可能是高度調節不當了,你便應請教一下物理治療師,讓他給你更佳建議。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www.51yuansu.com/sc/jcqhugbeam.html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