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泰物理治療診所

| EN

中風的後遺症

中風病對身體構成的其中一大影響,就是半身癱瘓。意思是左半身,或右半身的肌肉活動能力減退,變得軟弱無力,這包括手、腳及軀幹。此單側的肌肉乏力症狀,造成了中風患者身體歪斜的典型姿勢,而該側的手、腳操控當然會變得遲緩。除此之外,部份患者或會面對一些其他後遺問題,肩鬆脫便是一個例子。

我們的肩膊關節之穩固,全賴包圍著它厚厚的肌肉群。我們形容游泳運動員「膊頭橫」,其實是描述他肩部肌肉的豐厚。中風病人患側的肌肉變得薄弱,肉眼不難看見他們肩部肌肉的痿縮,功能上當然保護不了肩關節,使其穩固程度大減,可以想像為一種半鬆脫的狀態。對照顧者而言,此狀況必須加以注意,尤其在扶持他們步行,或從座位站起來時,緊記不要猛力拉扯患側的肩臂,因為這會很易拉傷經已鬆弛而缺乏保護的肩關節,繼而引致中風後的肩周炎,使病人承受多一重痛苦。

另一個可能會出現一種後遺症,為之「足下垂」。中風病引起的半身癱瘓,初期會使患側一方的肌肉功能減退,但往後日子可能會逐漸形成肌肉痙攣,意思是肌肉張力不自主地增加,像長期抽縮著一樣。中風患者其中一處最受痙攣影響的肌肉,就是小腿後肌,即「腳瓜」部位,當此肌出現痙攣,足掌便會時常往下屈曲,此現象就是「足下垂」。

足下垂是不少中風患者的典型症狀,甚礙步行,因為當走路時,假如足掌時刻不由自主地向下翻,腳趾便總是拖在地下,很易絆倒。因此,在中風後的初期復康,物理治療師會設法防止此種痙攣形成,如用不同的手法治療、伸展運動、針灸等,但假如足下垂最終出現,我們便會為病人配製一個踝足矯正托,讓它戴在腳上,再穿在鞋裡,以矯正足下垂姿態,大大降低步行時絆倒的機會。

中風病亦會引致平衡力減退,原因來自以下四方面:第一,是由於體感神經受到破壞。體感神經是一些藏在關節裡,或筋腱裡的細小神經感應器,它們負責感受關節位置、受力分佈,以及肌腱張力等訊息,再將此等訊息傳至大腦,讓大腦能認知體位,時刻辨別自己是否站得正、坐得直、走路有否歪斜等。這些感覺對保持平衡,防止跌倒當然有很大幫助;第二,是足底皮膚知覺的受損。如同上述的體感神經,足底的皮層亦遍佈感覺細胞,負責感應足底踏在地上的受力分佈,從而使大腦知道我們是否時刻「腳踏實地」;第三,是空間感受損。部分中風患者對左、右的認知會出現障礙,這並非因視力問題,而是因腦部受創而破壞了對稱感,繼而影響平衡力;最後,就是其半身不遂所造成的肌力軟弱,反應遲緩,因此在跌倒的一刻,肌肉反應來不及維持平衡。以上四點都是中風復康的平衡力訓練的主要範圍。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heho.com.tw/archives/11177?fbclid=IwAR10_QAdQXUialyRa1XjgwZrmtBO4VHaqglAADWCc5zbkr8TVg5iURGWkcI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