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起枕 腳底「起枕」的地方可包括腳掌底部前方,近第二、三趾的位置。在這地方起了厚枕可能會產生痛楚,甚至令腳趾出現痺痛。因為走路太多?還是鞋底太硬?於是患者便「對症下藥」,在鞋裡放一塊軟墊,並減少步行。可惜情況沒有改善;然後他們去找某某檢查,發現有扁平足,懷疑這是造成前足掌受力過度的原因,於是便訂製扁平足鞋墊,可惜仍未有改善。腳底起枕,還有別的原因嗎? 記得有位病人,是一個十來歲的女孩子,腳底生了厚枕,位置正是前足掌近二、三趾附近。十多歲的青少年也起腳枕,可見腳枕並非上了年紀的人的專利。事實上,這女孩起枕的原因,正跟她青春期發育有關,原來是她高度增長得太快了!當骨骼發展得太快,有時候肌肉的生長是追不上的,這是不少發育期的男、女會遇上的問題。肌肉的長度增長慢於骨骼,使肌肉顯得較短,亦即太過繃緊。這位女孩的小腿骨長得很快,使小腿後面的肌肉變得過緊。 小腿後肌過緊是造成腳底起枕的常見原因。此現象其實可發生在任何年紀的人身上。步行時,小腿後肌需要有一定的柔軟度,足踝和足掌的步態才會正常;假如小腿後肌過緊,足部便會被逼作出遷就:每踏一步,前掌的內側都要向地面用力地壓多一點,這樣便會造成前掌底部受到過量的壓力,尤其在近二、三趾的地方。長期受壓不單會造成厚枕,還會引起蹠骨炎和腳趾的神經痛。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6812
- 6 月 21, 2021
褲頭太緊
褲頭太緊 穿著褲頭太窄的褲子,會有什麼後果? 結果會是腰間以至腹前,出現了深深的褲頭紋,繞一個圈,尤其當你有個「大肚腩」。 深刻的褲頭紋,意味著腰腹部受著太大的束縛,這可以引起腰後方、腰兩側,甚至腹前的疼痛或火灼痛。很多人以為這又是腰椎和腰骨的毛病,其實不然,它可能只是由於腰腹範圍的「皮層神經」受壓所導致的神經痛而已。 所謂皮層神經,就是接近皮膚表面的神經線。神經線從脊柱中的脊髓伸延出來,分成大大小小的分支,走到身體各部份。有些走到內臟、有些走到關節等,而其中一些分支會穿越肌肉及其他深層組織,跑到接近皮膚的表層,我們稱之為「皮層神經」。它們負責皮膚的感覺,包括痛楚。 在一般褲頭高度的範圍有著三、四組皮層神經,它們覆蓋腰部、臀部、盆骨兩側和腹前方,即腹股溝範圍。換言之,假如褲頭太緊,並長期壓著這些神經線的路徑的話,它們可能會因此發炎而產生疼痛,甚至像火燒般痛,於走路時尤其明顯。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y-living/health-tips/facts-about-metabolic-syndrome-and-how-to-reverse/
- 6 月 21, 2021
間歇性跛行(下)
間歇性跛行(下) 上次談「間歇性跛行」,指一拐一拐的跛行步姿間歇地出現,成因有血管性和神經性兩種,今天談後者。 神經性的間歇性跛行,多數來自「椎管狹窄」。椎管是脊椎中間的空心部分。由於脊椎從頭到臀由多塊椎骨砌成,中間的空心剛好連成像水管一樣的通道,名為椎管。椎管藏著的就是脊髓,是神經線的主要幹線,負責將神經訊息從腦部送到四肢,亦能將訊息從四肢送回腦部。不過隨年漸長,椎管會老化,包括長出骨刺、韌帶厚化或椎間盤軟骨突出等,這些都會佔據了管內空間,就像老化了的鐵水管一樣,銹積霸佔管道,再加上廢物淤塞,管道就會變得狹窄。而當椎管狹窄時,中間的神經便會被壓。如果它發生於腰椎,腿部神經便會受到影響:每當患者走了一會兒後,受壓的神經會使小腿劇痛,甚至抽搐,被迫要一拐一拐。但如果他停下來,向前彎彎腰,讓受壓的神經鬆弛一點,他便可重新正常上路。因此他們的跛行是間歇的。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www.local-physio.co.uk/articles/lower-back-pain/spinal-stenosis/
- 6 月 21, 2021
間歇性跛行(上)
間歇性跛行(上) 跛行,就是形容跛子走路時的一拐一拐;間歇性跛行,就是一時拐著,一時卻回復正常步態。奇怪嗎?跛子不是因腿部殘障,例如斷了腳,理應是連續性的跛行吧。 「間歇性跛行」是一種特殊疾病,問題不在腿腳本身,而是在血管和神經處。前者是由於通往大腿的主動脈閉塞,使下肢供血不足。人走路時,腿部肌肉需要血液不斷提供養份以製造動力。走路時間愈長,所需血液便愈多。由於主血管阻塞,血流不暢,當他們走了一會兒後,肌肉根本得不到足夠的血供以維持步行,於是小腿肌會發出劇痛的訊號,甚至抽筋,使患者馬上變成「跛子」,痛得一拐一拐,甚至被迫停下來。然而休息過後,待肌肉從緊絀的血流中逐漸得回養份的補充,劇痛便會消失,步行就會神奇地回復正常,因此「跛行」是間歇地出現的。 另一種是神經性的間歇性跛行,成因在於脊髓神經在腰脊管中受壓。下期再續。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圖片來源:https://totalvascularcc.com/conditions/peripheral-artery-disease-pad/
- 6 月 21, 2021
跑步減肥跑多久?
跑步減肥跑多久? 透過跑步來減肥是一個常用的方法。你們或許都聽過,每次起碼要跑上三十分鐘才能有效「燃燒脂肪」。這說法是正確的,但大家對其原理卻常有誤解。 不少人以為跑步時間到達二、三十分鐘後,身體才開始消耗脂肪來製造能量。但其實身體選擇消耗哪種「燃料」並非由運動時間來決定的,而是取決於運動強度,亦即跑步的速度。在低速時,身體會燃燒脂肪;高速時則燃燒糖份。因此,跑得太快,身體只會運用糖份,減不了肥;但太慢的話,雖然能夠不斷消耗脂肪,可惜速度有限,恐怕就算跑了很長時間也得不到明顯減肥效果。所以,我們要選擇以「中等」速度來跑,這時身體會同時燃燒脂肪和糖份。如此持續45分鐘以上,加起來的脂肪消耗總量才稱得上是減肥。 要計算出所謂「中等」跑速,大家可用以下方法:首先要計出自己的「最高心跳率」。方法是將220減去你的年齡。例如你40歲,便要將220 – 40,得出的180便是你的「最高心率」。然後再將「最高心率」乖以60%,即將180 x 60%,得出108。「108」便是你的目標心率。想有效減肥,跑步時的心跳必須達致每分鐘108下左右的範圍。 我們都知道,靜止時心跳大概為每分鐘60至80下。當跑速提升時,心率自然會增加。換言之,你必須測量著自己在跑步時的心跳下數,當它達到目標範圍時,你便要保持著這個跑速,因為這時身體燃燒脂肪的效率是最高的。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www.dianxinqiche.com/dmkt/8450.html
- 6 月 21, 2021
假肩周炎和網球肘
假肩周炎和網球肘 肩痛,不一定是肩部有問題;肘痛,也不一定是手肘有毛病。因此,不要說肩痛就是肩周炎;肘痛就是網球肘。其實,它們可能都是「神經線張力neuro-tension」所造成的惡果。 支配雙臂及雙手的神經線從頸椎伸展出來,一直延至肩和肘,直達手腕和手指盡處,途中穿越大大小小的肌肉群。有時候我們因工作過勞、精神壓力、姿勢不當等因素而導致頸、肩,甚至手臂肌肉變得繃緊,因而緊緊地拑壓著穿過其中的神經線。當這些神經線被這樣長期滋擾著,它們便會引起肩膊或手肘的疼痛,甚至手臂的麻痺。這些感覺,表面上看似肩周炎和網球肘,但實際上是要用鬆解頸部神經張力(neuro-tissue mobilization)的方法才能把它根治的。 記得在大學時,老師就是這樣的教導我:「當遇到肩痛和肘痛病人時,記緊一定要檢查頸椎,因為病源可能就在那裏。」 初時我不信,但隨著臨床經驗的累積,不得不信。正如上述的頸神經線張力問題,便有可能引致疑似肩周炎或網球肘的痛楚,甚至手部麻痺。在物理治療的概念中,原來頸椎健康較差的人,會特別容易患上肩和肘的毛病。大家不妨訪問身邊的朋友,不難發現,例如左邊頸特別差的人,他們的左肩或左肘也會較差。同側的頸和上肢毛病尤如套餐一樣,一併送上。它們之間的互動關係,主要是來自神經之間的微妙牽連,稱之為「頸椎綜合症」。治療這種套餐式的毛病,重點要放在頸椎。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s://www.google.com/imgres?imgurl=https%3A%2F%2Fviewmedica.com%2Fimages%2Fthumbslarge%2Fcervrad_1280.jpg&imgrefurl=https%3A%2F%2Fspine.memorialhermann.org%2Fconditions%2Fcervical-radiculopathy%2F&tbnid=6hXACdv0b7yfVM&vet=1&docid=Hd9FAzRXmIb1DM&w=1280&h=720&itg=1&q=cervical+nerve&hl=zh-HK&source=sh%2Fx%2Fim
- 6 月 21, 2021
柏金遜步行訓練(下)
柏金遜步行訓練(下) 上週談到柏金遜症病人「行得慢,步幅小」的癥狀,而這種癥狀可透過「視覺提示訊號」的步行訓練來改善。今天我會講解另一個訓練模式──「聽覺提示訊號」,用以改善他們的另一主要病癥。 徐了「行得慢,步幅小」外,其實柏金遜症還會使人步行節奏出現混亂。他們多會愈行愈急,即是每步之間的時間並不是均等的,而是愈來愈促,但步幅仍同時愈來愈細,因此很快便會停了下來,需從新起步。要使他們踏步的節奏回復正常,我們得使用「聽覺提示訊號」,方法是運用一部拍子機,讓它「噠、噠」的打著拍子,物理治療師會根據評估來調好速度,讓患者跟隨著節拍來提步。透過聲音的訊號所帶來的刺激,他們腦部操控踏步時間的能力就會得以改善,速度因而會變得較為平均。假如沒有拍子機,數拍子、拍手或播放帶有明顯節拍的音樂亦可。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kknews.cc/news/gygkggl.html
- 6 月 21, 2021
柏金遜的步行訓練
柏金遜的步行訓練 談起柏金遜症,一般人會聯想到「手震」。其實除了手震這癥狀外,他們還有另一主要病癥 ──「步態失調」。柏金遜的步態失調是「行得慢,步幅小」。然而這種「慢」跟我們在公園散步的「慢」很不一樣:他們起步相當艱難,從靜止至踏出第一步往往要花上很大心力;而且步幅細小,並且會愈來愈小,最終會停了下來,需從頭再起步。他們往往走上十多步便要停頓一次,步行變得斷斷續續。 針對上述的步態失調,物理治療的神經系統科專項會採用一種很神奇的訓練方法──「視覺提示訓練」。我們會先在地上劃上多條顏色橫間,每條橫間相距約一尺半至兩尺,如斑馬線般並排。患者看著地上的間條,步行時每步必須跨越它們,腳掌不得踏在間條上。這樣利用橫間給予病人視察上的提示訊號,刺激他們控制舉步的能力,大大增加了每步的步距,使「行得慢,步幅小」的問題得到改善。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www.drchungchunpong.com/hk/sharing/86-2017-10-18-06-33-59
- 6 月 21, 2021
柏金遜的僵硬
柏金遜的僵硬 一連談了兩週柏金遜,這回是第三篇,總結。 柏金遜是一種神經系統的退化疾病,因此它屬於我們物理治療神經科專項中的一個常見病類。除了手震、步態失調之外,它的另一典型病癥就是「僵硬」。 柏金遜症影響神經訊號的傳導,使肌肉控制變得遲緩,久之身體漸見僵硬。最明顯的就是面部變得木無表情﹔另外,軀幹和四肢活動也會受到影響,例如向左、右轉身會有困難﹔而最典型的癥狀就是他們駝背的姿勢,這是由於步行時,僵硬的肌肉使盆骨及身軀活動減少,久之形成向前彎曲的駝背站姿和步姿,這當然有別於因年長骨骼退化所造成的駝背,或因壞習慣而造成的「寒背」。 面對「僵硬」所帶來的肢體不靈活和駝背的外觀,患者需透過藥物,再加上我們的軀幹活動訓練,以及站姿和坐姿矯正運動來治療,並得持之以恆,才能有效地改善癥狀。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22329/香港藥學服務基金-柏金遜症-22329/淺談柏金遜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