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泰物理治療診所

| EN

中風的後遺症

中風的後遺症 中風病對身體構成的其中一大影響,就是半身癱瘓。意思是左半身,或右半身的肌肉活動能力減退,變得軟弱無力,這包括手、腳及軀幹。此單側的肌肉乏力症狀,造成了中風患者身體歪斜的典型姿勢,而該側的手、腳操控當然會變得遲緩。除此之外,部份患者或會面對一些其他後遺問題,肩鬆脫便是一個例子。 我們的肩膊關節之穩固,全賴包圍著它厚厚的肌肉群。我們形容游泳運動員「膊頭橫」,其實是描述他肩部肌肉的豐厚。中風病人患側的肌肉變得薄弱,肉眼不難看見他們肩部肌肉的痿縮,功能上當然保護不了肩關節,使其穩固程度大減,可以想像為一種半鬆脫的狀態。對照顧者而言,此狀況必須加以注意,尤其在扶持他們步行,或從座位站起來時,緊記不要猛力拉扯患側的肩臂,因為這會很易拉傷經已鬆弛而缺乏保護的肩關節,繼而引致中風後的肩周炎,使病人承受多一重痛苦。 另一個可能會出現一種後遺症,為之「足下垂」。中風病引起的半身癱瘓,初期會使患側一方的肌肉功能減退,但往後日子可能會逐漸形成肌肉痙攣,意思是肌肉張力不自主地增加,像長期抽縮著一樣。中風患者其中一處最受痙攣影響的肌肉,就是小腿後肌,即「腳瓜」部位,當此肌出現痙攣,足掌便會時常往下屈曲,此現象就是「足下垂」。 足下垂是不少中風患者的典型症狀,甚礙步行,因為當走路時,假如足掌時刻不由自主地向下翻,腳趾便總是拖在地下,很易絆倒。因此,在中風後的初期復康,物理治療師會設法防止此種痙攣形成,如用不同的手法治療、伸展運動、針灸等,但假如足下垂最終出現,我們便會為病人配製一個踝足矯正托,讓它戴在腳上,再穿在鞋裡,以矯正足下垂姿態,大大降低步行時絆倒的機會。 中風病亦會引致平衡力減退,原因來自以下四方面:第一,是由於體感神經受到破壞。體感神經是一些藏在關節裡,或筋腱裡的細小神經感應器,它們負責感受關節位置、受力分佈,以及肌腱張力等訊息,再將此等訊息傳至大腦,讓大腦能認知體位,時刻辨別自己是否站得正、坐得直、走路有否歪斜等。這些感覺對保持平衡,防止跌倒當然有很大幫助;第二,是足底皮膚知覺的受損。如同上述的體感神經,足底的皮層亦遍佈感覺細胞,負責感應足底踏在地上的受力分佈,從而使大腦知道我們是否時刻「腳踏實地」;第三,是空間感受損。部分中風患者對左、右的認知會出現障礙,這並非因視力問題,而是因腦部受創而破壞了對稱感,繼而影響平衡力;最後,就是其半身不遂所造成的肌力軟弱,反應遲緩,因此在跌倒的一刻,肌肉反應來不及維持平衡。以上四點都是中風復康的平衡力訓練的主要範圍。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heho.com.tw/archives/11177?fbclid=IwAR10_QAdQXUialyRa1XjgwZrmtBO4VHaqglAADWCc5zbkr8TVg5iURGWkcI

心肺科物理治療

心肺科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其中一個專項──「心肺復康」,包括心臟復康和肺部復康兩個部分。 心臟復康方面,主要針對患有心臟病,以致進行心臟手術後的病人,如「搭橋」、「通波仔」、血管支架、換心瓣,以致心臟移植等。對於以上病人,物理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他們的心臟功能,方法是為他們度身設計一套「運動餐單」。心臟有毛病,甚至動過大手術,並不代表以後不能運動。反之,恰到好處的運動療程不但可提升心臟功能,還可降血壓、血脂、膽固醇和體重等不良因素,從而減低再發病之風險。不過,運動療程既要達標,又要安全,當中涉及不少學問,我們稱這療程為「心臟復康計劃」。計劃一般包含四個階段,循步漸進:從住院期的簡單關節活動和步行,到第二期病人定時返回醫院,在治療師和心電圖同步監察下進行訓練;然後就是自行鍛練的第三期,即病人可以在家中、社區或健身中心按計劃運動;最後階段當然是返回原來的工作和娛樂,重投正常生活。 肺部復康方面,它所照顧到的其中一種病人,就是動了大手術後的病人。動大手術,可能需要全身麻醉,因此手術後短期內,病人的肺功能都會較差,肺中或會積聚痰涎,嚴重的話可引致肺炎等併發症。物理治療於此時介入,目的是協助排去積痰和訓練肺功能。其方法是教導病人進行胸腔擴張運動,以逐漸回復原來的呼吸能力;第二是如何運用呼氣時的力量以咳出氣管中的痰涎。假如病人胸、腹部有手術後的傷口,我們還會指導他如何按著傷口,否則在咳痰時可能會造成劇痛;如果病人的咳痰力量仍然薄弱,我們會以「姿位排痰」和「拍痰」來輔助。方法是將病人側卧或俯卧於適當體位,讓氣道中的積痰往下慢慢流到喉中,再加上治療師用手於病人胸背部叩拍,以振盪痰涎,使它更易被咳出體外。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4000

發育中的毛病

發育中的毛病 青春期時,發育中的男女可能會因成長而出現一些短暫性的骨骼問題,其中一種會引致膝頭前隆起一個小硬塊,又腫又痛,每當劇烈活動過後不適尤其明顯。青少年精力充沛,但基於此疾病,他們的運動參與就得收歛一下了。 以上所描述的是「脛骨骨突炎」。脛骨即小腿骨,在膝關節以下;脛骨骨突,是一個小小的骨頭突起部份,在膝蓋對下大約一至兩寸位置,屬脛骨前方。只需用手摸摸膝蓋以下範圍,不難發現它。這片骨頭隆起部份在青春期時是還未於脛骨融合的,即處於一種半分離狀態,就像膠水未乾前,黏在一起的東西是還未穩妥的。脛骨骨突連繫著大腿前肌,因此每當跑跳時,大腿前肌的力量都會把這片骨突牽扯著,有機會把這片本來經已半分離的骨塊再拉出一點,使得看起來像腫脹了一樣,並激起炎症,令它又紅又痛,迫使孩子要減少這段時期的運動量。 類似的問題亦會發生於足跟。足跟(腳踭)的後方一小部分於發育時還是處於半分離狀態,這部分連繫著小腿後肌(即腳瓜),因此每當跑跳時,小腿肌的力量會將它拉扯著,有可能會把它拉出來一點,使之隆起,又腫又痛,為之「足跟骨突炎」。 如果孩子出現以上情況,大家不用擔心,因為它是會自然痊癒的,不過要耐心等待,待發育成熟,骨端部分會與骨頭完全融合,小腿肌便再不能把它拉出來,炎症亦不會再發生。然而在青春期的數年間,運動量的確要減少一點,以免促發腫痛;一旦腫痛出現,要學會自行冰敷;再者,可請教物理治療師學習一些伸展動作,甚至配以矯型鞋墊以減輕骨突被肌肉拉扯的程度。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s://m.51miz.com/sucai/1231214.html

健身球防腰痛復發

健身球防腰痛復發 長久以來,困擾著腰背痛人土的一大問題,就是痛楚容易復發,揮之不去。物理治療師和骨科醫生都會建議病人游泳,以強化腰部和腹部,以至整體軀幹的深層肌肉。這些深層肌肉鞏鞏地包圍著腰椎,使之得到充足保護,以防腰背痛再度出現。臨床經驗證明,習泳的確對以上問題有絕佳幫助,可惜對不少香港人來說,游泳似乎很麻煩。 其實要鍛練腰腹部深層肌肉,我們還有別的選擇,健身球便是一個好例子。健身球原名瑞士球(Swiss Ball),因為它源自瑞士。早於六十年代,我們物理治療師已利用它來教病人做治療性運動;到八十年代,它慢慢演變為大眾運動,展現它普及的一面。在歐美,不少人在家添置不同大小的健身球,一家人來做運動。從網上、從書籍,大家不難找到相關的資訊,教導一些容易掌握的基本動作,只需恆心鍛練,它可以帶來多方面的益處,例如以帶氧運動模式來進行健身球訓練,它同樣可叫人出一身大汗,效果如同跳一場健康舞,有助燃燒脂肪,並能提升心肺功能;此外,它還可以用來提升柔軟度、改善平衡力和強化肌肉等。 健身球誠然就是一個「大氣球」,體積如貨車輪胎般大,以彈性塑膠製成,相當堅韌,不會爆破。患者多會坐在或躺臥在這「大氣球」上,做出不同「招式」,動作有靜態的,有動態的,但原理都是利用氣球的彈性,以產生一個晃動且不穩定的平面,當我們要在上面保持平衡,並同時做出各種動作時,腰腹部深層肌肉需不斷作出反應來時刻調整,從而達到強化效果。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cn.nytimes.com/health/20130513/c13ball/zh-hant/

離心運動

離心運動 離心運動(eccentric exercise),是運動物理治療學的專有名詞,形容一種很特別的肌腱鍛鍊模式,可用作治療某一類的筋腱病變。 筋腱病變,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是「網球肘」吧。網球肘是手肘外側的筋腱因長期勞損而發炎,握球拍或長時間打鍵盤等都是導因。然而近年研究已證實,發炎只是此病的最初階段,假如炎症不癒,它會逐漸發展成「退化性病變」,意思是該筋腱會出現像年老退化一般的結構改變,如一些纖維裂痕、組織撕裂或厚化、血管和神經線不良增生等,因此在這階段,痛楚已不是消炎藥可以控制了,病情變得頑固。這種「退化」並非年長者的專利,而是如上文所說,當筋腱炎症長期不癒便有可能演生。類似的情況常見於膝蓋下的膝蓋筋腱和足跟後方的跟腱。在這些問題上,消炎方式已經無效,我們得展開為期8-12週的肌腱離心運動。 離心運動是一種肌肉及其筋腱的鍛鍊動作,有特定的方向性,舉個簡單例子:如鍛鍊二頭肌,即「老鼠仔」的手臂前方肌腱,我們會手握啞呤,然後反覆做屈曲手肘動作,如此不斷使二頭肌發力,每次發力二頭肌都會縮短和隆起,此運動大家不會陌生,日子有功,它會強壯起來。 以上的是傳統的肌腱力量訓練,用力時肌腱是縮短起來的,名為「向心運動」;而「離心運動」側相反,用力時該肌腱是在伸長的。承上例,二頭肌的離心運動方向,就必須是握著啞呤,讓手肘慢慢從屈曲的位置放回伸直處。這動作是更吃力的,因為要讓手肘慢慢伸直,即啞呤慢慢下降,而不是失控下墮,二頭肌一點也不輕鬆呢。這種訓練對治療某些筋腱的長期病變療效顯著,但當然不同筋腱的訓練動作亦有所不同,必先請教物理治療師。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www.sportsplanetmag.com/article/desc/210006668

超聲波顯像

超聲波顯像 超聲波顯像診斷,在物理治療的應用愈趨普及。從前「照超聲波」,可能是為了作婦產科檢查,如觀察胎兒;又或是作內臟檢查,如腎、肝等病變、腫瘤和結石等。以上的大家都不會陌生,然而近年新開發的領域,就是以超聲波作肌肉及骨骼系統的檢查和診斷。 物理治療最相關的人體系統就是肌骨系統,當中涉及的疾病包括骨頭傷病、關節問題、以及肌肉、筋腱、韌帶和軟骨的創傷等。從前我們會依賴臨床測試和X光來作第一線的檢查,不過X光只能看見骨頭狀況,如骨折,或提示一些如腫瘤和鈣化等問題,但對大部分軟組織病變都貢獻不了甚麼有用訊息。如要觀察軟組織,我們可能要照磁力共振(MRI),但價格昂貴,而超聲波顯像的費用則便宜得多,而且不會產生輻射。最大的優點是圖像於檢查時是同步顯示的,不像X光和磁力共振般須待底片沖晒;同時,超聲波可在肌肉動態下進行檢查,對觀察肌肉活動變化有莫大幫助。 進行超聲波診斷時,我們會拿著掃瞄器,在檢查部位上游走,而影像就會即時在顯示屏上出現,,立即作出判斷,無須待底片沖晒。此時,假如想對螢幕上所見作進一步的確定或分辨,我們可在檢查區域上作一些按壓,或指示病人做一些動作,這是由於超聲波掃瞄可拍出動態片段,比起磁共振和X光的靜止圖片,它會更有效地告訴我們關節和肌肉的毛病,因為關節和肌肉都是活動的,它們的問題有時只會在動態時才彰顯出來。超聲波的實時動態顯像的優點,除了令診斷更精確,它還可應用在治療上:例如要訓練病人控制某組特殊肌肉,或某些深層肌肉時,螢幕上的肌肉活動影像便可讓病人即時知道自己的動作是否做得正確。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s://raysphysio.com/zh/diagnostic-ultrasound/

不完美的球窩

不完美的球窩 球窩關節,是人體關節種類之一,它描述了該種關節的形態:關節是兩條骨頭的連接處,當一方的形狀像球狀,另一方像窩狀,便為之球窩關節。可想像,球與窩的相連,剛好一陷一突,窩將球包著,天作之合,於是球可在窩裡靈活轉動,因此這種關節亦是最靈活的,可作各方向旋轉、屈伸。肩膊和大腿關節就是最佳例子。 不過,球與窩的形狀也會出現先天的不完美。舉大腿關節為例,即髖關節:大腿骨﹝股骨﹞頂部是一個球形,而另一方盆骨與它相連處則呈窩形,因此成了球窩關係。然而有些人的「球」天生不像球形,卻呈橢圓狀;另一些人的「窩」則太深,將整個球都緊緊地包圍著。以上兩種可能性,都會使髖關節在活動時出現太多摩擦或兩邊骨頭相互碰撞,尤其在一些要大腿屈曲的動作,如蹲身、抱腿等,繼而引致髖關節的損傷和過早退化,早期痛楚一般會在臂部或腹股溝出現,而且還可能會延伸至大腿。後期更可能導致一種痛症發生,其學名是「股髖臼夾擊綜合症」。 此病的診斷,是先要排除其他腰或盆骨毛病,以及內臟問題後,再利用X光檢查配合特別的拍攝角度,便可看出一些形狀不完美的髖關節,即股骨頭長得不像球,而呈橢圓;或髖臼太深,即窩得太深。 年輕時發現這形態差異對長遠健康有很大意義,因為患者可及早做好預防措施和針對性的訓練,以避免髖關節在未來數十年承受破壞性的損耗,造成退化關節炎,最終要手術換上人工關節。確診後的治療是甚麼?第一,病發期要消炎止痛,物理治療和藥物皆有用;第二,是以特殊運動強化髖臀肌,以對抗生活上對髖關節的耗損;第三是要避免做加劇耗損的動作,這要從生活上、姿勢上和運動喜好上作出改變。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blog.worldgymtaiwan.com/disease-prevention-shoulder-pain-causes

倒後行

倒後行 倒後行,可以是一項運動,對兩種筋骨毛病尤其有用。 第一,它可以減輕膝痛。有一種膝部痛楚來自膝前方的膝蓋骨,跑步和上落樓梯等可能會使膝蓋骨背面的軟骨磨損過度而產生痛楚。倒後行這動作所運用的肌用模式跟平日向前行的很不一樣,其中一片會因倒後步行而增加活動量的肌肉就是四頭肌的內側肌,它位於膝蓋的內側上方,直接連繫著膝蓋骨,功用是增加膝蓋在活動時的穩定性,以減少它的磨損。因此,如果四頭肌的內側肌愈強壯,膝蓋磨損便愈少。倒行運動就是強化這片肌肉的好選擇。 不過,做倒行運動必須注意安全,因為當你倒行時,眼是看不見後面的。因此,建議找個空曠的地方來進行;而且必須向前、向後交替,例如先前行10步,然後後行10步,並須不時觀察身後環境。 第二,倒行運動亦可幫助減輕腰、背及頸痛,以及改善寒背。向前行,是人類最慣常的步行模式;向後行,正正就是將整個動態逆轉,因此過程中所使用的肌肉活動可謂是天壤之別,即平日較少運用到的肌肉,在倒後行時卻會被逼使用到,一時變得活潑起來!這誠然就是對一些缺乏活力,懶惰且薄弱的肌肉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運動機會!頸、背和腰部後面的肌肉便是受惠的一群。 讓背肌透過倒行運動強壯起來,首先就能加強對背椎的支持,從而減少腰背痛;而且都市人長時間於桌面工作,很容易形成寒背、肩膊向前彎,以及頸椎向前傾的壞姿勢。倒行運動強化背肌,並使重心往後移,令脊柱回到原來位置,重拾正常姿勢。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215259/%E5%80%92%E5%BE%8C%E8%A1%8C%E5%8F%AF%E8%A8%93%E7%B7%B4%E5%A4%A7%E8%85%A6%E8%A8%98%E6%86%B6%E5%8A%9B?fbclid=IwAR2peTpXAhz7u4_kc7Qj1FgX7PUndsyU1X8uzZBPP_vzsX376_WqkqoEzi0

乳癌的乳房切除與肩僵硬

乳癌的乳房切除與肩僵硬 西醫體系中有一專科為「婦科」;在我們物理治療中,亦有一專項名為「婦女健康women’s health」。近年,有關女性疾病的課題愈來愈受關注,以致物理治療亦發展出這一門獨立領域。 婦女健康科主要針對以下幾個範疇:第一是產前和產後物理治療,包括盆腔及會陰肌肉運動,目的是令陰道肌肉學會收放自如,這對分娩有很大幫助;而且強健的盆腔肌肉有助承托子宮和支持腰背負荷,對減少懷孕和產後腰痛有莫大益處。另外,運動還包括一些肌腱伸展,例如小腿後肌的「拉筋」,這有助減少妊娠期的小腿水腫現象;第二是「應力性尿失禁」,這是婦女常見的疾病之一,尤其在分娩後陰部肌肉變得鬆弛。我們會運用一種特製的電療儀器來刺激患者的會陰肌肉,以協助她們重建有效的尿道開合;第三則是乳房切除手術後的復康。女性如因患上乳癌而切除乳房,可能會引致肩痛和活動受阻,此時又需要我們的介入了。 女性因乳癌或有需要施行乳房切除手術。手術後部分女士會逐漸出現像肩周炎般的肩膊僵硬。其實乳房切割手術是不會直接造成這種後遺症的,而真正導致肩部僵硬的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是手腎腫脹。乳房切割手術有可能要切掉腋下部分淋巴組織,因而影響正常的淋巴流動,導致淋巴液積聚於手腎範圍,使肩關節活動變得不靈活;第二是因為手術傷口的痛楚令患者害怕活動肩部,再加上如果傷口疤痕處理欠佳,疤痕便很容易出現粘連和硬化,把肩部周圍的皮肉拉得緊緊,肩關節就更難活潑起來了。 針對以上引致肩部僵硬的成因,物理治療先會用氣壓治療儀器或人手按摩來促進腋下的淋巴循環,再用手法鬆解僵硬的肩關節和附近出現粘連的疤痕。最後還要靠病者勤力的伸展運動,以及生活上的配合,例如睡覺時不要把手臂貼緊身邊,而是應該放一個枕頭於手臂和身體間,讓肩部伸展一下。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news.gbimonthly.com/tw/article/show.php?num=39519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