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球窩 球窩關節,是人體關節種類之一,它描述了該種關節的形態:關節是兩條骨頭的連接處,當一方的形狀像球狀,另一方像窩狀,便為之球窩關節。可想像,球與窩的相連,剛好一陷一突,窩將球包著,天作之合,於是球可在窩裡靈活轉動,因此這種關節亦是最靈活的,可作各方向旋轉、屈伸。肩膊和大腿關節就是最佳例子。 不過,球與窩的形狀也會出現先天的不完美。舉大腿關節為例,即髖關節:大腿骨﹝股骨﹞頂部是一個球形,而另一方盆骨與它相連處則呈窩形,因此成了球窩關係。然而有些人的「球」天生不像球形,卻呈橢圓狀;另一些人的「窩」則太深,將整個球都緊緊地包圍著。以上兩種可能性,都會使髖關節在活動時出現太多摩擦或兩邊骨頭相互碰撞,尤其在一些要大腿屈曲的動作,如蹲身、抱腿等,繼而引致髖關節的損傷和過早退化,早期痛楚一般會在臂部或腹股溝出現,而且還可能會延伸至大腿。後期更可能導致一種痛症發生,其學名是「股髖臼夾擊綜合症」。 此病的診斷,是先要排除其他腰或盆骨毛病,以及內臟問題後,再利用X光檢查配合特別的拍攝角度,便可看出一些形狀不完美的髖關節,即股骨頭長得不像球,而呈橢圓;或髖臼太深,即窩得太深。 年輕時發現這形態差異對長遠健康有很大意義,因為患者可及早做好預防措施和針對性的訓練,以避免髖關節在未來數十年承受破壞性的損耗,造成退化關節炎,最終要手術換上人工關節。確診後的治療是甚麼?第一,病發期要消炎止痛,物理治療和藥物皆有用;第二,是以特殊運動強化髖臀肌,以對抗生活上對髖關節的耗損;第三是要避免做加劇耗損的動作,這要從生活上、姿勢上和運動喜好上作出改變。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blog.worldgymtaiwan.com/disease-prevention-shoulder-pain-causes
- 1 月 4, 2022
乳癌的乳房切除與肩僵硬
乳癌的乳房切除與肩僵硬 西醫體系中有一專科為「婦科」;在我們物理治療中,亦有一專項名為「婦女健康women’s health」。近年,有關女性疾病的課題愈來愈受關注,以致物理治療亦發展出這一門獨立領域。 婦女健康科主要針對以下幾個範疇:第一是產前和產後物理治療,包括盆腔及會陰肌肉運動,目的是令陰道肌肉學會收放自如,這對分娩有很大幫助;而且強健的盆腔肌肉有助承托子宮和支持腰背負荷,對減少懷孕和產後腰痛有莫大益處。另外,運動還包括一些肌腱伸展,例如小腿後肌的「拉筋」,這有助減少妊娠期的小腿水腫現象;第二是「應力性尿失禁」,這是婦女常見的疾病之一,尤其在分娩後陰部肌肉變得鬆弛。我們會運用一種特製的電療儀器來刺激患者的會陰肌肉,以協助她們重建有效的尿道開合;第三則是乳房切除手術後的復康。女性如因患上乳癌而切除乳房,可能會引致肩痛和活動受阻,此時又需要我們的介入了。 女性因乳癌或有需要施行乳房切除手術。手術後部分女士會逐漸出現像肩周炎般的肩膊僵硬。其實乳房切割手術是不會直接造成這種後遺症的,而真正導致肩部僵硬的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是手腎腫脹。乳房切割手術有可能要切掉腋下部分淋巴組織,因而影響正常的淋巴流動,導致淋巴液積聚於手腎範圍,使肩關節活動變得不靈活;第二是因為手術傷口的痛楚令患者害怕活動肩部,再加上如果傷口疤痕處理欠佳,疤痕便很容易出現粘連和硬化,把肩部周圍的皮肉拉得緊緊,肩關節就更難活潑起來了。 針對以上引致肩部僵硬的成因,物理治療先會用氣壓治療儀器或人手按摩來促進腋下的淋巴循環,再用手法鬆解僵硬的肩關節和附近出現粘連的疤痕。最後還要靠病者勤力的伸展運動,以及生活上的配合,例如睡覺時不要把手臂貼緊身邊,而是應該放一個枕頭於手臂和身體間,讓肩部伸展一下。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news.gbimonthly.com/tw/article/show.php?num=39519
- 12 月 2, 2021
中風與痙攣
中風與痙攣 上星期我們談到「痙攣」。醫學上,痙攣是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縮繃緊,原因多是神經系統受損,其中較常見的是中風病。 中風是因腦血管破裂或阻塞,導致部分腦細胞得不到血液供應而壞死,這當然屬於神經系統的破壞。不過於中風初期,痙攣是未會馬上出現的,反之患者的半邊身、手及腳先會軟弱無力,甚至無法活動。過了一段日子,手腳的部分肌肉才會逐漸變得繃緊。這時候,活動能力雖有所提升,不過肌肉的繃緊卻會使動作變得怪怪的,無論舉手、提足、拿東西還是步行,動作都是很不自然,很不協調,十分笨拙。 正是由於痙攣這症狀是影響中風病人生活的主要因素,他們的物理治療運動會有別於一般的筋骨創傷。物理治療師會運用一些神經復康的手法技巧,配以特殊的工具,先將痙攣程度控制好,然後才加上其他的運動訓練,這樣患者的手腳動態才會恢復得更協調,更自然。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s://www.ca2-health.com/stroke/2015/10/08/%E8%82%8C%E8%82%89%E7%97%99%E6%94%A3%E6%B2%BB%E7%99%82%E7%9A%84%E6%96%B0%E8%B6%A8%E5%8B%A2
- 10 月 8, 2021
痙攣是甚麼?
痙攣是甚麼? 很多人以為「痙攣」是一個病名;很多人曾用「痙攣」來標籤某些人士。其實,痙攣只是一種徵狀而已,很多疾病都會產生所謂痙攣的病徵。 醫學上的定義,痙攣是指肌肉張力過高。簡而言之,是肌肉不由自主地變得繃緊,甚至短縮。情形有點像我們運動過度之後的抽筋,肌肉會不受己控地抽縮。然而,導致肌肉長期痙攣的原因當然不是運動過量,而是因為神經系統受損。老年人的中風、兒童的大腦麻痺(又稱腦癱)、頭部受創帶來的腦部損害,以至脊髓疾病等,都可能會引起神經訊號的錯亂,肌肉因而再得不到正常的指揮,在應該休息時,卻被大量神經訊號刺激著,結果時刻也要在抽縮,患者的手腳因此經常會緊縮起來,甚至抽搐,面容亦有可能會出現不受控的扭曲表情。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www.bio1000.com/hangye/202009/1268104.html
- 7 月 23, 2021
尿失禁
尿失禁 「應力性尿失禁」是一種常見的婦科毛病,除藥物和手術外,物理治療的婦女健康專項也擔當重要的角色。 應力性尿失禁指的是尿液不由自主地滲出,尤其在咳嗽、大笑或用力時。婦女可能因多次生產,或接受過腹腔手術如子宮切除等原因,使盆腔底部以致會陰肌肉變得鬆弛,因而令尿液容易從膀胱滲出。 從上述病理大家不難理解,要改善這種失禁情況,重點便在於重建鬆弛了的肌肉的力量,使它們重拾足夠強度來控制排尿。物理治療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是神經肌肉電刺激,方法是透過一種特製的電極棒,擺放於患者陰道中,再透過電流來刺激控制陰道的肌肉;第二是盆底會陰肌收縮運動。這是一套自我鍛練的家居動作,又稱提肛運動。進行此運動時感覺像在忍著大、小便一樣,但要做得準確並不容易,有時候為了使病人能更有效掌握當中技巧,我們會配合使用生物回饋(Biofeedback)儀器,令她們能確定自己的收縮動作並沒有做錯。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blog.beauty-place.com.hk/%E5%B0%BF%E6%BB%B2/
- 6 月 21, 2021
腳底起枕
腳底起枕 腳底「起枕」的地方可包括腳掌底部前方,近第二、三趾的位置。在這地方起了厚枕可能會產生痛楚,甚至令腳趾出現痺痛。因為走路太多?還是鞋底太硬?於是患者便「對症下藥」,在鞋裡放一塊軟墊,並減少步行。可惜情況沒有改善;然後他們去找某某檢查,發現有扁平足,懷疑這是造成前足掌受力過度的原因,於是便訂製扁平足鞋墊,可惜仍未有改善。腳底起枕,還有別的原因嗎? 記得有位病人,是一個十來歲的女孩子,腳底生了厚枕,位置正是前足掌近二、三趾附近。十多歲的青少年也起腳枕,可見腳枕並非上了年紀的人的專利。事實上,這女孩起枕的原因,正跟她青春期發育有關,原來是她高度增長得太快了!當骨骼發展得太快,有時候肌肉的生長是追不上的,這是不少發育期的男、女會遇上的問題。肌肉的長度增長慢於骨骼,使肌肉顯得較短,亦即太過繃緊。這位女孩的小腿骨長得很快,使小腿後面的肌肉變得過緊。 小腿後肌過緊是造成腳底起枕的常見原因。此現象其實可發生在任何年紀的人身上。步行時,小腿後肌需要有一定的柔軟度,足踝和足掌的步態才會正常;假如小腿後肌過緊,足部便會被逼作出遷就:每踏一步,前掌的內側都要向地面用力地壓多一點,這樣便會造成前掌底部受到過量的壓力,尤其在近二、三趾的地方。長期受壓不單會造成厚枕,還會引起蹠骨炎和腳趾的神經痛。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6812
- 6 月 21, 2021
褲頭太緊
褲頭太緊 穿著褲頭太窄的褲子,會有什麼後果? 結果會是腰間以至腹前,出現了深深的褲頭紋,繞一個圈,尤其當你有個「大肚腩」。 深刻的褲頭紋,意味著腰腹部受著太大的束縛,這可以引起腰後方、腰兩側,甚至腹前的疼痛或火灼痛。很多人以為這又是腰椎和腰骨的毛病,其實不然,它可能只是由於腰腹範圍的「皮層神經」受壓所導致的神經痛而已。 所謂皮層神經,就是接近皮膚表面的神經線。神經線從脊柱中的脊髓伸延出來,分成大大小小的分支,走到身體各部份。有些走到內臟、有些走到關節等,而其中一些分支會穿越肌肉及其他深層組織,跑到接近皮膚的表層,我們稱之為「皮層神經」。它們負責皮膚的感覺,包括痛楚。 在一般褲頭高度的範圍有著三、四組皮層神經,它們覆蓋腰部、臀部、盆骨兩側和腹前方,即腹股溝範圍。換言之,假如褲頭太緊,並長期壓著這些神經線的路徑的話,它們可能會因此發炎而產生疼痛,甚至像火燒般痛,於走路時尤其明顯。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y-living/health-tips/facts-about-metabolic-syndrome-and-how-to-reverse/
- 6 月 21, 2021
間歇性跛行(下)
間歇性跛行(下) 上次談「間歇性跛行」,指一拐一拐的跛行步姿間歇地出現,成因有血管性和神經性兩種,今天談後者。 神經性的間歇性跛行,多數來自「椎管狹窄」。椎管是脊椎中間的空心部分。由於脊椎從頭到臀由多塊椎骨砌成,中間的空心剛好連成像水管一樣的通道,名為椎管。椎管藏著的就是脊髓,是神經線的主要幹線,負責將神經訊息從腦部送到四肢,亦能將訊息從四肢送回腦部。不過隨年漸長,椎管會老化,包括長出骨刺、韌帶厚化或椎間盤軟骨突出等,這些都會佔據了管內空間,就像老化了的鐵水管一樣,銹積霸佔管道,再加上廢物淤塞,管道就會變得狹窄。而當椎管狹窄時,中間的神經便會被壓。如果它發生於腰椎,腿部神經便會受到影響:每當患者走了一會兒後,受壓的神經會使小腿劇痛,甚至抽搐,被迫要一拐一拐。但如果他停下來,向前彎彎腰,讓受壓的神經鬆弛一點,他便可重新正常上路。因此他們的跛行是間歇的。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圖片來源:https://www.local-physio.co.uk/articles/lower-back-pain/spinal-stenosis/
- 6 月 21, 2021
間歇性跛行(上)
間歇性跛行(上) 跛行,就是形容跛子走路時的一拐一拐;間歇性跛行,就是一時拐著,一時卻回復正常步態。奇怪嗎?跛子不是因腿部殘障,例如斷了腳,理應是連續性的跛行吧。 「間歇性跛行」是一種特殊疾病,問題不在腿腳本身,而是在血管和神經處。前者是由於通往大腿的主動脈閉塞,使下肢供血不足。人走路時,腿部肌肉需要血液不斷提供養份以製造動力。走路時間愈長,所需血液便愈多。由於主血管阻塞,血流不暢,當他們走了一會兒後,肌肉根本得不到足夠的血供以維持步行,於是小腿肌會發出劇痛的訊號,甚至抽筋,使患者馬上變成「跛子」,痛得一拐一拐,甚至被迫停下來。然而休息過後,待肌肉從緊絀的血流中逐漸得回養份的補充,劇痛便會消失,步行就會神奇地回復正常,因此「跛行」是間歇地出現的。 另一種是神經性的間歇性跛行,成因在於脊髓神經在腰脊管中受壓。下期再續。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 (此文章曾見於都市日報)圖片來源:https://totalvascularcc.com/conditions/peripheral-artery-disease-pad/